铝型材是一种以铝为主要原料,通过挤压成型工艺生产的具有特定截面形状的轻量化材料,广泛应用于建筑、交通、电子、机械、航空航天等领域。
东莞铝型材表面裂纹是挤压成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,其产生原因涉及材料、工艺参数、模具设计、设备状态及操作规范等多个方面。以下从不同维度详细分析:

一、材料因素
合金成分与组织缺陷
合金脆性:某些铝合金(如高硅含量的 6xxx 系或硬铝 2xxx 系)塑性较差,若挤压温度或速度控制不当,易因变形应力集中产生裂纹。
铸锭组织缺陷:
铸锭内部存在气孔、缩松、夹杂物(如氧化物、金属间化合物),挤压时缺陷扩展至表面形成裂纹。
铸锭晶粒粗大(如铸造冷却速度过慢),导致变形时晶界滑移困难,应力集中引发开裂。
表面氧化皮:铸锭表面未彻底铣削去除氧化皮,挤压时氧化皮嵌入型材表面,可能成为裂纹源。
材料湿度与气体含量
铸锭或润滑剂含水分,挤压过程中高温下分解产生气体(如 H₂),导致型材内部气孔或表面鼓包、裂纹。
二、工艺参数因素
挤压温度不当
温度过低:
材料塑性不足,变形抗力大,挤压时表层金属流动滞后于中心,产生附加拉应力,超过强度极限即开裂(常见于 “冷裂纹”)。
示例:6063 铝合金挤压温度低于 450℃时,易出现表面微裂纹。
温度过高:
材料过热导致晶粒粗大(甚至局部熔融),晶界强度下降,变形时沿晶界开裂(“热裂纹”)。
高温加速表面氧化,氧化膜脆化后易剥落形成裂纹。
挤压速度过快
速度过快导致变形热积累,局部温度骤升(如模具工作带处),引发材料过热或粘模,同时金属流动不均匀性加剧,表层与芯部流速差产生剪切应力,导致表面撕裂。
高速挤压时,坯料前端未充分塑性化即被挤出,易形成 “前裂”(头部裂纹)。
挤压比不合理
挤压比过小(如 λ<5):金属变形程度不足,无法有效破碎铸锭原始组织缺陷,缺陷残留并扩展为裂纹。
挤压比过大(如 λ>100):变形应力过高,超过材料塑性极限,尤其对塑性差的合金易引发开裂。
冷却速率异常
冷却速度过快(如强水冷):表层金属迅速凝固,内部余热导致体积收缩,表层受拉应力,可能引发 “冷裂”(尤其薄壁型材或高硬度合金)。
冷却不均匀:型材各部位温差大,产生热应力,导致局部开裂(如复杂截面型材的薄壁与厚壁交界处)。
三、模具因素
模具设计缺陷
工作带长度不合理:
工作带过短:金属流出模具时缺乏足够约束,流速不均匀性加剧,表层易因拉伸变形开裂。
工作带过长:摩擦阻力增大,局部温度升高,材料软化后被 “拉裂” 或 “撕伤”。
模孔形状与金属流动不均:
复杂截面模具(如多孔、非对称形状)若分流孔设计不合理,金属分流后汇合不充分,在焊合线处形成应力集中,挤压时开裂。
模具入口角度(如模角 α)过大,金属流动死区增大,导致表层金属被刮伤或撕裂。
模具磨损与表面质量
模具工作带表面粗糙度差(如存在刀痕、凹坑),挤压时金属流动受阻,产生划痕并扩展为裂纹。
模具磨损后尺寸精度下降(如工作带宽度变宽),导致挤压比实际减小,变形不充分引发裂纹。
模具温度控制不当
模具未预热或预热温度不足(如低于 350℃),挤压时坯料热量被模具快速吸收,表层金属温度骤降,塑性下降导致开裂。
模具局部温度过高(如散热不良的拐角处),材料过热软化,易被模具 “啃伤” 形成裂纹。
四、设备与操作因素
挤压机性能不足
挤压机吨位不足或挤压杆、挤压筒磨损导致间隙过大,挤压时压力不稳定,金属流动忽快忽慢,引发周期性裂纹。
挤压筒内表面划伤或残留铝屑,挤压时刮伤坯料表面,形成裂纹源。
润滑不当
润滑剂涂抹不均匀或用量不足,挤压筒与坯料间摩擦增大,导致表层金属被 “拉裂”。
润滑剂碳化(如温度过高时),形成硬质颗粒嵌入型材表面,挤压时成为裂纹起点。
操作失误
坯料装料不正或挤压杆行程控制不当,导致挤压过程中金属流动偏斜,单侧应力集中开裂。
未及时清理模具内残留的铝皮或润滑剂残渣,挤压时异物卷入型材表面引发裂纹。
五、其他因素
时效处理不当:挤压后时效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,导致型材表面析出粗大第二相颗粒,降低表面塑性,引发裂纹(尤其对时效强化型合金)。
矫直应力过大:矫直过程中施加应力超过材料屈服强度,表层被拉伸开裂(常见于弯曲矫直时的外侧)。
总结与排查建议
优先检查工艺参数:
测量挤压温度(热电偶或红外测温),确保在合金推荐范围内(如 6063 为 480~520℃)。
降低挤压速度(尤其对复杂型材),观察裂纹是否减少。
模具状态检测:
检查工作带表面粗糙度与磨损情况,必要时抛光或更换模具。
优化模具分流孔与工作带设计,通过模拟软件(如 Deform)分析金属流动均匀性。
材料质量管控:
严格检验铸锭表面铣削质量与内部探伤(如超声波检测)。
控制润滑剂含水率,避免潮湿环境存放坯料。
设备维护:
定期检修挤压筒、挤压杆间隙,清理内部杂物。
确保冷却系统均匀稳定(如采用分段式风冷)。
通过系统性排查以上因素,可有效定位裂纹成因并制定改进措施,提升铝型材表面质量。